王炳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奋斗理论圈】即可快速关注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我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农业主要矛盾,找准薄弱环节,做到精准发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效


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920个,销售收入达到1430亿元。落实《加快推进农民创业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截至2016年6月全省农民创业人数可达78万人、总收入实现170亿元。发展休闲农业,截至2016年6月,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430家,经营收入达到22亿元。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一减七增”。落实旱改水、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六改”措施,玉米面积比2015年调减2000多万亩,水稻、小麦、大豆、杂粮杂豆、经济作物、马铃薯和饲料饲草作物面积增加。三是调整品质结构,提升大豆、水稻和玉米等普通品种品质。重点发展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生产,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重点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扩大适销对路的鲜食型甜糯玉米面积。



农业生产力整体支撑稳固


一是加强农机化建设。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散户、种植大户、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装备进行补贴,现代农机保有量增加。新建市、县(区)两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中心38个,2016年底前实现三级农机管理全覆盖。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新技术抓示范,发挥现代大农机载体作用,各类综合技术推广面积1.9亿亩(次)。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化高台育苗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96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我省高寒、高纬度地区获得突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


一是保护黑土地。全省农村新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300万亩。在9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在24个县(市、区)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二是落实 “三减”。全省制定了农业“三减”行动计划,由点到面、全面推进,每个县(市、区)农业“三减”试验示范面积不少于10万亩,所有乡镇建立试验田、示范点,全省完成“三减”示范面积1046.7万亩,减化肥4.9万吨、农药216吨、除草剂309吨。三是搞好综合利用。推动种养结合、农畜协调,有效转化利用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农产品市场营销快速启动


一是参加展会营销。举办了2016年北京年货大集、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促进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销售主体、终端消费群体直接对接。二是发展互联网营销。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469家,新增469家。黑龙江省大米网2016年9月下旬正式上线运营。组织22家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示范基地与20所院校大学生实现对接。三是开展品牌营销。在上海、广州举办大米大豆及制品品牌宣传推介会,筛选推介“寒地黑土”、“龙娃”等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大米、大豆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农业经营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8.3万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9万个。二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展合作化生产,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激励激活工商资本投资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植入以农产品为货源的餐桌市场。三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高标准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引领农民转变重生产、弱管理、轻经营的观念。

同时,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资源配置差。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不断提高临时收储价格,导致玉米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农户大面积减少低产低效的大豆生产,发展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由此出现国内大豆短缺,大量进口,而玉米生产过剩,大量玉米成为无效供给,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二是去库存迟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全省粮食库存最高时1000亿斤。按照国家政策性粮食“去库存”要求,我省积极向国家争取调销计划600亿斤(调拨300亿斤、销售300亿斤),国家批复我省销售计划293亿斤。受政策、价格、运距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去库存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三是经营规模小。我省耕地面积大,人地关系相对宽松,适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省规模经营面积处于全国领先,但总体规模经营水平还不高,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仍占很大比重。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偏小,特别是土地细碎化,致使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与发达地区乃至国外农产品竞争处于劣势。四是政策不配套。个别农业政策缺乏总体设计,单一考虑某一品种,减弱了政策的激励效应。如当前玉米供给过剩是不争事实,急需调整种植结构,调减玉米生产。一方面,国家取消东北地区玉米临储价格,目的是推行市场化销售,强化市场预期,引导农民调减玉米面积;另一方面,国家实行玉米生产者补贴,虽然保护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但也使玉米生产效益明显高于大豆,增强了农民调减玉米的观望心理,削弱了玉米调减的力度。两方面的政策发力不同向,甚至出现相互削弱、此消彼长的问题,背离了最初政策设计的初衷。五是农民增收难。我省农民收入60%多来自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由于玉米等粮食收购政策的调整,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巨大压力。

二、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有效路径


一是以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规模经营。按《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推进 “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支持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和小规模农业问题,需要国家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只能由一个子女继承,并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长久不变改为永久不变,彻底消除农业现代化过程的纠结。

二是价补分离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按《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遵循把粮食价格交给市场的原则,统筹制定农业补贴政策,搞好各品种之间补贴政策的衔接,增强政策的精准性、系统性,改变粮食价格扭曲的问题。建议将原来补到生产环节、单一品种的补贴补到“种粮农户”和“收入环节”,根据种植面积对农民给予收入补贴,保护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夯实基础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先行资本和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大地力培肥、秸秆等资源利用力度,夯实绿色食品生产物质基础。特别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产。

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需的经营、管理和技能为培训重点,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职业经理人为培训对象,大力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市民的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五是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继续加大去库存政策支持力度,使粮库拍卖价格与我省市场价格相对接,既加快去库存步伐,又降低企业原料成本,调动粮食企业生产加工积极性。同时,藏粮于企业,是对粮食安全的保证。粮食加工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品种,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吃干榨净”,提高粮食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对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的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甄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