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茶余闲文】陈寅恪过了80个大年,在三十初一写了20多首诗,看看这6首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马风,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哈尔滨话剧院编剧,黑龙江行政学院作家班教授。著有《超越的艰难——中国当代小说散论》、剧本《松岭朝霞》《七月、八月、九月》、《高高的兴安岭》等,现退休居深圳。



 1 

陈寅恪这个名字,在80以后的眼睛里,太生冷。但是一定知道梁启超,王国维吧,陈寅恪就是和这两位,再加个趙元任,如同四大天王,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可他博士硕士文凭全都没有,梁启超却说,“陈先生学问胜过我。”这一年,他37岁,是个超人。

1954年开始撰写《柳如是别传》,已经是个双目失明的盲翁,但他凭借记忆由助手代为查找600多种史料,历经十年完成洋洋八十万言的巨著。是个神人。

也是怪人。权贵达人前来拜访,他紧闭房门,断然表示拒绝。却主动邀请女伶,也就是女戏子,来他家的小楼里搞派对,设筵,饮酒,赋诗,清唱,玩得不亦乐乎。


 2 

杜甫在世58年,写了将近1200首诗,写在大年的,大概没有15首。苏轼活了64岁,留下来2700首诗词,可能也不会有16首是为大年作的。,都远远没接近1/4。

陈老先生喜欢在过大年的传统节日写诗,从20岁算,差不多平均隔三年就作一首,大约20多首,而他全部诗作只有330来首。他的诗是上面说的“超,神,怪”融汇而成的文字符号,但太阳春白雪,受众面极窄,在玩app的那里,收获不到多少阅读量,更别期望点赞打赏。就是看了,也是云遮雾罩的,甚至比杜甫苏轼还隔了一层,难懂。

下面,我当一把文抄公,引录一段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先生,对陈寅恪诗的基本解读:“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我想,陈寅恪也许可以称为中国最痛苦的学人。学人比文人更不幸的是,学人的理性使那些痛苦压抑积存在心底而不得宣泄”,“于是盘旋纠缠,欲哭无泪,欲语又止,化作了晦涩深奥的诗句,在譬喻,典故,成语包裹了一重又一重的诗句中一滴一滴的渗露。”

中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习惯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我们假如沿袭这种套路,那么,“痛苦”就是陈老先生诗作的中心思想;“晦涩深奥”则可以看作是写作特点。

这样的思路,好比为读者开出一条通道,引领我们走进陈老先生这些过大年写的诗,那就不至于晕头转向找不到北。

不过,下面我挑选的几首,都以通俗易懂作为选择标准,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


 3 

爆竹声中独闭门,萧条景物似荒村。万方兵革家犹在,七载流离目更昏。时事厌闻须掩耳,古人久死欲招魂。六龄稚女扶床戏,仿佛承平旧梦痕。”(甲申除夕自成都存仁医院归家后作,1945年2月)

从医院回家过大年,本应该喜上加喜,喜气洋洋得超喜,却冷清落寞得“独闭门”。遍地烽火的“万方兵革”,逼成的“七载流离”,再加上“目更昏”的雪上加霜,共同促成一个过大年躲也躲不开的“萧条”,以及伴随而来,抹也抹不掉的阴影,该是怎样的无情和残酷。

那句“古人久死欲招魂”,在过大年的喜庆时刻说出来,多么不合时宜,不吉利。老先生偏偏要脱口而出,那可是塞在喉头的一块骨头,必须得吐出来,哪怕含血沾泪,有这样那样的忌讳。

在这样一点没有过大年的情景中,幸亏有个不懂“时事”的小女儿在嘻戏,往日的一些欢乐才如梦如烟那样浮现在眼前,多多少少找回来一些过大年的感觉。

在“爆竹声中”竟能写出这样的诗,我们即使咬牙再咬牙,也惨不忍读。


 4 

法喜辛勤好作家,维摩头白逐无涯。夫妻贫贱寻常事,乱世能全未可嗟。”(答晓莹辛 卯元旦见赠,1951年,2月6日)

这是夫人唐篔有诗在先,老先生应和之作。“维摩”与“法喜”两个典故,代指夫妻。老先生夸赞妻子的持家辛苦和有道,仅用一个“好”,看似平常却大大胜似平常。而自己虽然已满头白发,可在无穷尽的学术事业上仍不懈追求,是两人状况的概括写照。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贫贱”,但轻松地认为只是“平常事”而已,脸不变色心不跳,泰然处之,并且为“乱世能全”感到侥幸和欣慰。

这种拳拳心意在大年初一表白,既是对以往的回顾,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祝愿。一派散淡无欲中,透出几丝辛酸和无奈,显得特别哀切痛心。

三年后的大年初一,老先生又写了一首诗送给妻子:“烧余红烛岭梅边,珍重残妆伴醉眠。枕上忽闻花气息,梦惊魂断又新年。”(癸巳元旦赠晓莹,1954年2月14日)

上一首直接倾吐胸臆,这首是借景抒情。尽管“红烛”是“烧余”的,“醉眠”由“残妆”相伴,又“梦惊魂断”,但是,毕竟飘散着“花气息”,“新年”到了,还是可欣可喜,值得“珍重”。


 5 

身世盲翁鼓,文章浪子书。无能搜鼠雀,有命注虫鱼。遮眼人空老,蒙头岁又除。那知明日事,蛤蜊笑盘虚。”(乙未除夕卧病强起与家人共餐感赋检点两年以来著作仅有论再生缘及钱柳姻缘诗笺释二文故诗语及之也,1956年2月)

题记道出了在大年三十写这样的诗,是因为“卧病强起”,“感赋检点”,因此字句间就少不了压抑,凄苦,哀叹。

前两句,是借典故对写作中的两部著作的暗喻,“盲翁”也是自喻自己已经失明。此时正在除四害,,他无力也无兴趣参加,这是实话。说只能写点“虫鱼”之类的小文章,那可是谦虚。“人空老”,“岁又除”,直诉世事沧桑,来日苦短,会是怎样情景,不敢预测。

最后一句,写到“共餐”,却是并不丰盛的“盘虚”,和节庆太不搭配。一个“笑”,袒露出恬淡的情怀,可深藏着倾泻不尽的苦涩。


 6 

我今自号过时人,一榻萧然了此身。药裹那知来日事,花枝犹忆去年春。北风凄紧逢元旦,南亩丰登卜甲辰。闭户高眠辞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甲辰元旦余撰春联云“丰收南亩春前雨先放东风岭外梅”又除夕前买花数株故第四句第六句述其事也,1964年2月)

春联和买花都是过大年的标签,这首诗就是由这个打造出来的。红尘滚滚,岁月匆匆。一过年,尤其觉日子流逝得太快,对已近夕阳黄昏的老人,更是如此。

此年,老先生75岁,所以“自号过时人”,与前一首中“那知明日事”一样,“那知来日事”。也同写在甲申除夕那首里的“独闭门”一样,这回是“闭户高眠”。

其实“闭”来“闭”去的,哪里是“门”与“户”,而是“萧然”的身心,是因“药裹”而打不起来的精神头,“贺客”有怎样的反应,全都“任”他去了。

“余撰春联”与“买花数株”,和“凄紧”的心境,一点也对不上茬口,究竟哪个更贴近过大年的情形?真的是值得琢磨。


 7 

谢客今宵早闭门,家人相对更相存。衡阳雁阵迟归翼,岭外梅花返去魂。饯岁杯盘稀布席,迎春葩叶艳栽盆。明年此夕知何似,且破衰颜一笑温。”(甲辰广州除夕作,时家人皆病,1965年2月1日)

看看,一年后的春节,又是“早闭门”。前面有首诗出现的“虚盘”,在今年更是“稀布席”。夫人唐篔抄诗稿时,有注解:“饭桌上只有两小盘青菜而已。”

过年饭竟这么简单无味,而“家人相对更相存”,乃是因为“皆病”,比无味多了不少的悲苦,好一个惨淡的大年。

“雁阵”,“梅花”,“葩叶”,或虚或实的景物,映衬出的正是在春节的独特节令,感受到的情怀心绪,虽然添了点亮色,可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安慰和弥补。

除旧迎新,总会展望“来日”,“明日”,“明年”,不去管它吧,衰老的脸颊上能露出开心的一笑,足矣。然而,果真能“笑”出来吗,即使“笑”了,会是“温”的吗?



 8 

未知何日得扶鸠,仰卧看天又一秋。元旦鶯啼催早起,双门花放忆前游。密林返影穿窗入,爆竹残灰满院留。虽不能观犹欲视,无边春色到炎州。”(乙巳广州元旦作,1965年,2月2日)

上一首写在大年三十,这首写在正月初一,是姊妹篇,紧紧连在一起,情思意绪却别是一番滋味。

破题就想到扶着拐杖的“何日”,加上“仰卧”,日薄西山暮年已至,似乎有点颓废悲凉,但是“鶯啼”,“花放”,“密林”,“爆竹”等等一连串的意象,倒是十分鲜活,明丽,为整首诗渲染出一片浓郁的新春氛围,成为有力的互补。可那个“又一秋”,则多了许多酸楚。

尤其让读者提神的是“虽不能观犹欲视”这一句,算得上是画龙点睛的诗眼。看不见硬是要看,顽强的欲望,很有正能量,为“无边春色”而欢欣鼓舞。

老先生是不是发觉三十晚上写的那首,太低沉郁闷,太缺少过大年的气息,特意做一番补救呢?不管怎样,这首诗的确能让读者体验到“一笑温”送来的一股温暖,还是挺难得的。





文字作者:马风(简书签约作者)

图片:转自网络


声明:

本为原创文章,已获得马风先生授权发表,版权为原作者马风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务请注明出处。

瑞祺艺术 致力于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艺术欣赏、时尚资讯、设计交流、生活点滴的平台,诚意欢迎您的加入!

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enzhen_richart

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瑞祺艺术”进入主页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